《中国宗教》2013年第3期
佛教自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已经深深地扎入了中华沃土,戚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威部分,中华文化也因融入了佛教思想更加光彩绚烂。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观音信仰,尤其在民间,观音信仰极为普遍。
一
观世音,也译作“光世音”(竺法护译)或“观自在”(玄奘新译),唐代因避李世民之讳而简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陀在灵鹫山宣说成佛的《法华经》之法华会上为首的十八大菩萨之一。并在法华会上宣说了影响深远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最早传说,当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孪生小马驹,他们救人于危难,为人类造福,于是佛教吸收其为马首观音。佛陀称其在过去无量劫中,已经成佛竟,名号是正法明如来。观音古佛悲心深重,愿力宏大,化身千百,利乐有情,救人急难。又有传说观音与大势至同为莲花化生,发愿历劫救度众生,由此成为菩萨。
在中国,有妙善公主之传说,虽非出于经典,但却为观音菩萨从印度走向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传说昔妙庄王(楚庄王)有三位公主,最幼者即为妙善,公主不爱荣华,喜好修道,纯真善良。当其父急需人之手眼救危急难时,公主舍身救父,佛祖愍之,赐千手千眼以为度化众生的工具。妙善是中国观世音菩萨的前身,此传说虽是中国所作,但却是菩萨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融入了中国孝亲报恩与舍己救人的思想情怀。
二
观世音菩萨从印度走向中国,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英武的男子变成端庄美丽的女子。观音在印度时,一直是男子形象,传入我国之初依然如此,从南北朝开始,则逐步变成了女性。
实际上,菩萨是男是女本不重要,因为诸佛菩萨体性本空,已超越了男女之相;而且菩萨随意化身,依众生需要示现形象。那么菩萨东来,为什么要转男为女呢?尤其是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这当中有什么因缘呢?
民族心理与中土的文化特质应该是主要原因。人类以及各类有情,其身心无不是以母亲为依归。就我国的传统而言,乾坤天地,缺一不成其为世界,尤其是忍辱负重、厚德载物的大地母亲养育了万物,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正符合人们对母爱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崇尚阴柔,认为阴柔之功,无往而不胜,阴柔之美,清净深长,故而与我们最近的菩萨.当然要被赋予慈柔的形象。这在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不失为一种平衡。世界离不开女性,佛法普度众生,怎能舍弃人类的一半呢?故为女性信众,菩萨当示现女身;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从古至今,世界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将美赋予了女性,而慈悲与美的结合,正需要大慈大悲观世音示现女身。
三
以儒家思想为本位的传统文化,在佛教来华前,重视的始终是现实的世界,尽管有道家思想作为补充,但人们对彼岸世界的观念依然淡漠。过于注重现实,也使功利主义思想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多从现世利物济人方面,给民众以爱的关怀,对于有着功利主义传统的中华文化来讲,是极容易接受的。但是,解脱的梦想、彼岸的向往,也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观世音是从佛国前来度化世人的菩萨,她救世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世人在六道火宅里安身立命,而是引导人们了脱生死,出离苦海,这一点正好弥补了儒家文化的不足。观音菩萨的精神融合了现在与未来,统一了理想与现实,沟通了此岸与彼岸.同时也和谐了社会与人生。其利世救人的种种现实方便中,无不蕴含着对未来的渴望,救苦救难实为离苦得乐,如此便容易为中华民族尤其是普通民众所接受,从而佛法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而“观音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自身具备的优秀品质与观世音菩萨所体现的慈爱精神相互接纳和补充,是印度菩萨最终变成东土“圣母”的重要因缘。
首先,关于仁爱,孔子讲“仁者爱人”,墨子言“兼爱非攻”,中华民族善良的品质,无不时时处处弘扬着这种爱的情怀,正是这种仁爱的理念,与菩萨大慈大悲精神接通,使佛教得以在中原大地传播、生根。
要想成为“仁者”,其必要条件是“爱人”,如此,当具备无私的精神及善良的品质。孔子从现实主义出发,提出了“爱有差等”的理念。但“爱有等差”若到极点,则又是极端自私,从这个意义上讲,“兼爱”也是必须的。爱的升华是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超越情感和世俗,把慈悲之光洒向世间,惠及一切有情,但又不是无原则的泛爱主义,这种爱公平合理,正义中道,不舍恶人,但更鼓励善良,是人们心灵的依托,凭借着慈悲的力量,能够出离轮回,得大自在。
其次,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孝亲尊师,观世音菩萨也处处彰显孝道尊师与感恩报德。菩萨展现出的佛法,符合中国的世风民俗,体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得到中国人的广泛信爱。
观音菩萨不仅教导和帮助人们尽忠尽孝.其本身的示现更是孝亲尊师的典范。观世音菩萨顶戴佛龛,龛中是阿弥陀佛的圣像,菩萨曾是弥陀的太子,叉在西方极乐世界帮助弥陀接引众生,阿弥陀佛可谓菩萨的父与师,菩萨顶戴弥陀圣像,表明自己时时处处不忘孝亲与尊师,念念不忘感恩与报德。
观世音菩萨教导人们无私无我地利益世间的每一个众生,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实继承与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上一篇:宋代观音雕像的审美解读
下一篇: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李利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