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公司新闻
  • 精品展示
  • 礼品定制
  • 德化展厅
  • 名家题字
  • 品牌加盟
  • 联系我们
  • 公司新闻
    稀世之宝:明代何朝宗瓷塑渡海观音立像
    出处:金马车陶瓷   发布时间:2014-06-09 16:48:00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人物瓷雕,是明代德化窑乳白釉瓷生产的主流,颇负盛名。万历年间成书的《泉南杂志》云:“德化白瓷,即今市中博山佛像之类是也,其坯土产程寺后山中。”崇祯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也说:“德化窑,唯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清代道光时人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则曰:“顺治以前老窑(指德化窑)所制佛像、尊……,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粉红,至今价翔矣。”

    这些史料记载,虽然不尽符合事实,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明代至清初德化白瓷的生产品种是以精巧的佛像人物瓷雕以及仿古供器为主。

    在人物瓷雕创作中,尤以观音、达摩造像为佼佼者,其足以代表一代瓷雕工匠的艺术水平,它们“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抛弃彩饰,因而有独特的风韵。”

    与这些冠绝瓷坛独步一时的名瓷问世的同时,是一批身怀绝技的瓷塑名师之崛起,如何朝宗、林朝素、张寿山等,其中尤以何朝宗最为擅名。

    《泉州府志·明艺术》在介绍当时泉州雕塑名家王弼的同时附载:“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民间则传说何朝宗乃德化后村人,还说:何氏素有名士习气,所塑观音、达摩诸佛像,非有精品,绝不轻易传出。但一经认可,即钤印在后,以资识别。因此传世作品稀少,得者如获拱璧。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珍藏有一尊明代德化窑何朝宗款的乳白釉瓷塑渡海观音立像,堪称稀世之宝。

    何朝宗渡海观音立像,通高46、宽15厘米,胎白质细,釉面滋润,白中闪黄,呈乳白色。高髻,分上下两层,上层螺髻,中央以灵芝形发钗横缀,头顶披风巾垂于肩部。脸略呈椭圆,眼微瞌,容貌端庄秀丽,清秀脱俗,别具神韵。背微佝,圆肩修身,颈脖及上胸袒露,横贯莲花形璎珞串饰。身穿宽长法衣,胸下部正中衣边向上交结成花冠状,双手呈左拱势藏于衣内。衣纹皱褶密集,深秀柔和,透明玻璃质感较强。衣裳下摆向右边角翻卷,若迎风飘拂状。脚下饰佛莲及飞溅的浪花。体座略呈半球形,底面近椭圆形,直径为13—15厘米,中空,座底边缘宽2厘米,内壁呈半弧形,上部收敛成圆孔,孔径3.2厘米。座内满釉。背面头肩披巾处接痕明显,腰身上部钤印“何朝宗印”方形篆书章,边长1.5厘米。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

    说起这尊渡海观音,还颇有些来历。据说此乃清康熙年间,圣祖皇帝赏给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泉州安溪人李光地的御赐之物,后来辗转流落民间,数易其主,历尽沧桑,至上个世纪50年代,方归泉州文物部门所有,90年代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所收藏。

    如果我们从这尊瓷观音的胎釉、制作工艺、款识等方面加以认真考察的话,便不难看出它所具有的明代德化窑猪油白瓷雕真品的某些共同特征。

    第一,从胎质分析观察,该作品“瓷质较细,胎泥捏炼精细,柔软性能极好”、“胎体内部没上釉的地方厚薄不匀,有细小裂痕”;底座露胎部分比较粗糙,有“窑裂”现象。

    第二,从釉层看,该作品通体有所谓“桔皮棕眼,不够均匀”的现象,但釉色凝厚莹润,“白中泛黄,象牙白的质感明显”。

    第三,从制作工艺看,尽管该塑像对接部位精心修整不露痕迹,但细察之仍可看出佛头、身躯(衣饰)、底座等是分别做出,然后对接成型。这是明代真品区别于清代作品和现代赝品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该瓷像底座开口处虽比较大,但“身躯部分只能看到胸部,内腔很小”。该瓷观音以慈祥美貌的中年女性为雕塑原型,造型线条圆润柔和。整体形象和同期的达摩瓷雕并无太大差别,只是两者头部和足部不同,衣饰和底座略有差异罢了。而与赝品中以青春美少女为原型的瓷观音却大相径庭,一目了然。该瓷雕的衣纹处理,飘逸柔和,简洁洗练。衣纹线条相交处或转折弯曲处均成兔耳形,平直或弧形线条则作鼠尾状。这种所谓的“兔耳鼠尾是何朝宗雕塑运刀的特征”。

    第四,从款识看,该瓷观音背后釉下小方框内的“何朝宗印”四个篆字,是何氏款识之一种,“细小精工,自成一体”。但字钤得很浅,再加上釉汁覆盖,须仔细观察方能分辨清楚。

    在国内文博部门和私人收藏中,并不乏何朝宗款瓷塑观音,如故宫博物院、河南新乡市博物馆、香港天民楼葛士翘先生等,都有藏品,但像泉州海交馆收藏的这种类型尺寸的渡海观音,却极为罕见,虽不敢说绝无仅有,毕竟也属凤毛麟角。

    透过这尊渡海观音像,我们得以领略一代瓷塑大师何朝宗匠心独运的艺术风采,幸哉。